不知何时起“高性价比”已经成为我们是否购买一个产品甚至是判断其“好坏”的一个既定标准。站在消费者角度,这种评判方式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然而,一旦站在产品生产的角度,问题就显得相当严重。为什么呢?因为“性价比”从某种角度来看,是对低端制造业的“压榨”,进而对低端制造业的从业人员的极度“剥削”。

为什么这么说?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OEM厂商出售一台电脑,如果只从硬件的角度来看,电脑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三大配件分别是:“CPU”,“显卡”和“液晶面板”;同样这三件也是电脑配件中最贵的部分。其中,生产CPU的厂商普遍被认可的是Inter和AMD两家;生产显卡的厂商比较普及的三家:Nvidia,ATI,Inter;生产液晶面板主要有:三星,LG,日立等几家。随着近几年市场的不断竞争,其中以Inter的CPU、Nvidia的显卡和三星的液晶屏组装成的电脑性能最佳,备受消费者青睐,成为购买时的首选。

一方面,在购买中消费者以“性价比”为考量,希望能够以尽可能的低价购入一款含有以上三大厂商的配件的电脑;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市场需求,OEM厂商不得不接受以上生产厂商的“产品定价”。除去以上三大件的成本以及各种正版软件的授权费用,并考虑到市场对于“性价比”的需求,以及厂商宣传销售所投入的成本(或者自主生产部分配件的成本,如:主板,内存,硬盘等),OEM厂商不得不将其他配件的采购价格进行极度压缩,以极低的竞价购入相对低端的配件(如:网卡,光驱,键盘等等)。

事实上,上面的事例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商业食物链”。站在顶端的企业由于掌握着“核心”技术,其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控制了“产品定价权”,商业活动中的大部分利润积聚于此,我称之为“滋润”;接下来,由于OEM厂商掌握了“销售”的主动权,因此其生产的产品由于量足够大,尽管理利润比较低,同样还是带来了一定的利润积累,我称之为“富足”;最后,也就是站在食物链的最底端的企业,由于其生产的产品本身没有多少“技术含量”( 注:技术含量加了引号,是我认为这些东西只是偏见中的没有技术含量,而不是真正没有技术含量)以及没有足够强大的销售渠道,因此其主要依靠大型OEM厂商的订单,由于大型OEM厂商将这一层的利润压的极低,再加上这一链条中的企业众多,竞争压力巨大,使得这层企业生活极其“困苦”。

为了生存,最底层链条中的企业不得不开始“血战”,给OEM厂商的报价一轮一轮压得低。最终,利润被压低到直到除了某一个企业外,其它企业都选择退出为止。报价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知道,电子产品由于工艺的差异,一般都会分为优,中,劣三类(此处的“劣”并不是指不能使用,而是指性能不够稳定,尽管可以满足一定需求,但其损坏的概率要远高于前两者),这种缺陷是天然的,从“晶圆”的制作时就已经决定了。相应地,优良的品质在同样的技术条件下生产成本定然偏高,所以在利润不断被压低的情况下,是最先选择退出的,其次便是中等品质,最终,必然是劣品胜出。(当然这是在理想的情况,实际情况要复杂不少,比如:OEM厂商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不会因为成本的原因去选择劣质的产品,而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做出更合理的选择,那么一切倒也罢了;关键是,一旦企业失去了“良知”,不顾产品的品质保障,抱着“侥幸”的心里(毕竟,劣质容易损坏是个概率问题,万一没有发生呢?),那对于消费者来说说,绝对是梦魇。 

当然,很多低端制造业即使没有大型的企业订单,仍然生存了下来,因为众多小型企业的生产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资源分配不平衡可能导致的资金断裂的压力,所以这些小型的企业尚且能够有一线喘息的机会。然而,一旦站在从事低端生产的从业人员的角度,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由于利润空间极度被压缩,从业者相应的生存环境很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改善,甚至,用”恶劣“两字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普遍的事实,某代工厂企业,从业者工作5天8小时,其工资以国家最低工资结算(上海2015年最低工资2020元,其中没有任何福利),去除吃穿住行的各种基本开销,会发现这些工资是远远满足不了生活的,而且来自农村的从业者,每个月都需要给家里邮寄部分收入补贴家用。因此,几乎每个代工厂都有加班制度(说是加班制度,其实就是必须满足的工作时限),而且加班制度是在极其苛刻的条件下计算的(扣除用餐时间,而所谓的用餐通常是半个小时,而在计算中很有可能按照1小时算的,相当于其它半个小时被间接地剥削了)。由于从业人数众多,因此工厂能够尽可能地压低工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国家最低工资的基本限制,根据”剩余价值“学说,剥削程度甚至会触及”人道主义”底线。 

有统计表明,苹果公司每卖一步手机,其利润占58.5%,原材料占21.9%,中国的劳动力支付成本只有1.8%;2014年高通第三季度财报,其第三季度营收为68.1亿美元,净利润为22.4亿美元,净利润率约为为32%,其中84%的净利润来自授权和专利费,而中国的手机厂商普遍净利润率只有1%至5%,还有不少处于亏损状态。 

这个问题不仅仅存在于电子行业,几乎现有的中国所有的行业都有这个问题,因为没有自主品牌,也就没有了较高的产品附加值,掌控不了产品的定价权,只能够从事一般的低端制作业。随着人口红利的过去,时间的推移,不仅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而且产生了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每制造出一条牛仔裤,平均要耗费42升水。如果是单件打版,重新上颜色,要先漂白去色,差不多要一缸2.5吨水。漂白、上色、固色三道工序差不多要6缸水,即15吨水,这还是手艺熟练师傅的最少用水量。如果不熟练,增加50%用水量也是有可能的,时间最少要6~10小时,而且在制造的过程中,水浪费和污染极其严重。可是远销世界各地的牛仔裤,却挂的是他国企业的品牌,也因此产品的定价任由他们掌控。

由此看来,中国为技术基础薄弱付出了不少的代价,而必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继续支付昂贵的学习。如果国内企业不吸取教训,仍然抱着“机会主义”,那么未来的生存空间必将被继续压缩,直到死去。 

如果再深入探讨,比如:不完善的质量监管制度带来的人身安全问题等;当然,这些问题的成因并不能仅归结于对“高性价比”的追求,而是想通过这个问题,说明这个一个现实,就是这是在每个产业中都是实实在在正在发生着的。当然,我们不能说因为要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就不去生产,不去消费。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中国,我们为国人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的时候,能够不被各种新闻中充斥着的“繁荣”所迷惑,稍微关注一下其背后的问题,形成自己对当下形式的认知,定位好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未完)

注意:本站所有文章除特别说明外,均为原创,转载请务必以超链接方式并注明作者出处。 标签:个人随记,YY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