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还是不作为?
admin 于 2016年08月06日 发表在 写点什么

“作为还是不作为?”这是一个我们每天几乎都要思考的问题。当然,有选择便代表着有“取舍”,更多的时候我们并不会为所舍去的那个选项感到遗憾,因为这些选择无论如何其结果都不会太糟;同样,也会有一些选择是自己不愿意去接受却不得不面对的最坏结果。由于每个人的立场不同,其选择的选项可能大相径庭,可是有时重点却并不在于选择者的选择。我们通常会看到在选择之外还有第三者——置身事外的其他人,我称之为“评判者”。评判这种东西,一旦落入评判者的手中,便会自觉的发展成一种集体的“狂欢”,最可怕是整个狂欢的过程看上去对于当初选择者是多么“公平”。

一. 权当喜剧

每天上下班需要乘坐2个多小时的地铁,也正因为需要在地铁上消耗这么长时间,每隔几天都会碰上几件“有趣”的事。正是上班高峰期,车刚停靠到站,一群人便蜂拥而上,不时传来咆哮声,“不要挤了,不要挤了......”可是,根本不会有人理睬。一会儿,车厢被赛的满满的,站台上人已经大部分进入了车厢,没有进来的人,便站在门口思考端详着,思考着,“自己该换一个怎样的姿势挤进去呢?”,这时,只见有一人转过了身,背部紧紧地贴着车门边的人,膝盖向下微微弯曲,完成这些步骤后,他悠悠地抬起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卯足了劲,停顿了一两秒后,突然,腿部发力,使着全身的力气背着向车厢里挤去,挤了一阵后,车门边依然没有任何多余的空间,看见如此,他更加来劲,腿蹬地更直了,身体更加倾斜了,不时身体左右摇摆着,终于门边的一对情侣被他活生生地分开了,他便挤了进来,那对情侣愤怒的眼睛直勾勾地瞪着他。看着他那样,我想这肯定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最好诠释吧。

可能由于如今社会生活节奏很快,人们压力太大,加上每天都要遭受挤车所带来的痛苦,所以都不知觉中多了一些无名之火。 车在启动时突然晃动了一下,一位男生不小心踩到了一位女士的脚后连忙道歉,那位女士并没有就此满意,大概是自己的无名之火无处发泄,便趁此机会,她大声嚷到:“你神经病啊,你踩我...”,如果那位男生能够忍耐一下倒也罢了,可是,正如前面所说,这种”无名之火“似乎左右着每一个人的情绪,听到有人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自己是”神经病“,男的被激怒了,骂道“你才是神经病呢,你全家都是神经病。”女的也不甘示弱,两人一句接着一句地吵了起来。不知来来回回多少回合,两人眼见不分胜负,女的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朝那男的喊道,“滚回老家去!”。“滚回老家”这句很是有意思,之前看到过类似的一个报道。这句话是“本地人”用来攻击”外来人“的惯用语句,一方面是本地人的自豪感爆棚,另一方面是外来人难以容忍这座城市的尴尬。我想这个女的也一定看过这个新闻后,并且打心底来默默地将这句念了无数边,以想着未来哪天可以对着外地人说上这么一句,要不然,怎么能够体现出来作为本地人的优越感呢?说出这句话时,那副盛气凌人的姿态更加确确定了我的判断。“你才滚回老家去呢,我就是本地人。”男的声音盖住过了那位女士,那种优越感洒满了脸上。男的说完这句话女的便不再接话,两个人都安静了下来。为什么突然之间不吵了呢?难道是两个人内心的无名之火已经发泄完了,没有再持续下去的必要了?或者两人都是本地人,彼此优越感顿时平等,本着“本地人不打本地人”,“停止内讧,一致对外”的原则,两人和平共处了?亦或者两人的骂人的水平有限,总共就学到了那么几句,为了不显露自己骂人水准低,住口便是最好的选择,省得用错了词,引来笑话。

自乘坐地铁近半年来,每几天就在车厢里碰到类似的这么一场剧,一开始我在想会不会是自己去的那节车厢里人是相同的人,为了活跃气氛,本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上演着相同的事情,以换来大家早晨的精神愉悦,正如电影《楚门的世界》一样。换过几次车厢后,我发现不一样的车厢每隔几天也会发生类似的事情,便明白这绝对不是车厢问题,而是样本太多,即使是小概率事件,也都会间隔着几天发生那么一起。我也渐渐地适应了,内心中告诫着自己要做个文明的观众,静静地看着那些剧,争取做的“不起哄,不喝倒彩”。

这样的冲突,在我看来好的一点是只是斗斗嘴而已,没有上升到肢体冲突。倒也算是生活中的一点乐趣吧。一方面可以学学别人骂人的艺术,以防哪天自己用到了;另一方面,也告诫自己要多读书,尤其要多读些能够获得一技之长的书,比如:会“骂人”这门艺术。争取有一天能够达到电影《九品芝麻官》中那种把弯的骂直了,把死人骂活了的境地;然后立个门派,面向全国招生,招生广告词就叫:“要问骂人技术那家强,快去xx找xx”。

注意:本站所有文章除特别说明外,均为原创,转载请务必以超链接方式并注明作者出处。 标签:个人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