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友谊
admin 于 2016年06月25日 发表在 写点什么

<一>

这真是一个很难统一答案的问题,相信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的不同见解。

有人说:“真正的友谊应该是双方能够谈的来。”

有人说:“真正的友谊是双方的价值观要相同。”

有人说:“真正的友谊要互帮互助,一旦对方有难处,另一方便会毫不犹豫地提供帮助。”

......

大体总结起来,就是:真正地友谊需要有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敢于相互帮助的品质。

一直以来,我认为以上几点是建立真正友谊所必须的根基或者说维持友谊所需要的条件;可是,最近反思了下过去,发现这样的友谊犹如“镜中花,水中月单”,遥不可及,甚至细细想来,以上的条件倒像是一种“利我主义”。

首先,假定友谊的基础是建立在以上三个方面(相同人身观、价值观和互帮互助),那么,双方具有相同的“人身观”和“价值观”的前提是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而这种物质基础随着各自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层次不齐。比如:生活在大都市和生活在农村,两者由于接触的人和事各不相同,随着时间的增长,渐渐就形成了不同的习性和品德,纵使曾经两人的友谊是如此深厚,慢慢地联系也会越来越少,情感也就渐渐淡了。

彼此会建立自己的“朋友圈”。这种“朋友圈”没有所谓的高贵低贱之分,只是不同的习性的人由于某些原因聚在了一起,彼此感觉较好而已。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无论是在大都市还是在农村,“朋友圈”的建立都是很很困难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分辨到底建立的是“友谊”还是“利益”?对于他来说,你留着有用;对于你来说,他留着同样有用,因此你们成为了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利益)。

一旦建立了友谊(利益),两者便进入了蜜月期,一有机会便喝着酒吃着菜,谈天阔地,畅想未来,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甚至感慨为何没有成为同胞兄弟!殊不知,这种友谊(利益)的维持,更像是行驶在暗流涌动的大海中,一个不小心便是船翻人亡;一旦发生利益冲突,这种看似甜蜜的关系便会立刻土崩瓦解。

为什么呢?借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到的观点,中国的社会关系归根到底可以说是人情社会。具体举例如下,甲乙二人满足建立友谊的各种条件,在一次偶然地机会中两人相识,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利益)。某一天甲需要乙帮忙,乙很热情的帮助了甲,于是甲觉得欠了乙一个人情,心想:“下次有机会的话,也一定要还”。突然有一天甲有事请乙帮忙,虽然这次的忙有点麻烦(因为乙需要通过其它人的关系才可以帮助甲),但是想想,乙上次帮过我不好拒绝,所以也就硬着头皮答应了。帮助过乙后,甲便觉得欠了乙一个比较大的人情,心想:“有机会一定要换”。就这样彼此之间相互帮助。随着时间的过去,甲乙之间相互帮的忙越来越大,终于有一天(迟早有这么一天),甲觉得帮助乙的比乙帮助自己的事情要多,而且由于帮助乙自己欠下了不少人情,结果乙也不说声“谢谢”也罢了,尽然还天天喊着要我再帮他这帮他那的,感觉就像是我欠他似的。随后,两人便会开撕,甲逢人就说我曾经帮了乙什么什么..乙也害怕自己处于下风,也逢人就说自己也帮了甲什么什么...彼此互相指责,更有甚者,随着争执的升级,竟然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激烈程度。

无独有偶,当下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更是为其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由于感觉自己的利益在“合作”中受到了损害,因此,权衡利弊下,便会放弃了那段友谊(利益),重新趋利避害。说的通俗点,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自己的一本账。我们在做决定时,都会翻出自己的那本账,权衡某个选择是否可能有利于自己?然后,才会做出选择。一旦选择是正确的,我们会倾向于选择下一个更有利的可能;一旦选择失败,少不了神情沮丧,甚至几近于崩溃。比如:男女朋友分手时,会有感觉受到伤害的一方对这另一方歇斯底里地说,我为了你怎样怎样...而你怎样怎样...,子女们一起讨论赡养父母费用的问题时时,有人会义愤填膺地指责,父母偏爱哪个孩子,给了他什么什么...没给他什么什么...

如果说是“趋利避害”的心态在影响着人们之间感情的建立和维系的话,那么产生上面“老死不相往来”这种极端结果的本质原因又是什么?在我看来,便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极其注重的“面子”。面子这个词在当下时代甚为流行,喝个酒,聚个餐,约个人,动不动就是“赏个脸呗?”,“是不是不给面子?”,“TMD,这点面子都不给,你就是了xx!!!”等等。这是当下“面子”的流行用语,听听,真是令人陶醉!由于“面子”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所以一般认为两个人一旦因为一件事闹得不可开交,往往谁先道歉就是代表谁错了,这样另一个人才有面子,有台阶下。如果恰巧碰上两个都不服”软“的人,”老死不相往来“的结局一点都不足为奇。

“趋利避害”的选择方式在每一种感情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不仅仅是友谊之情;同时,这种“趋利避害”的选择方式与一种古老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思想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说趋利避害我们看的是感情的世界,那么把这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态放大了来看,放到当下社会中去看,很多社会现象就都可以解释的通了。

一句话总结:无论任何一种感情,往更深的方向去探寻,最终都可能或多或少地掺杂“利益”权衡的因素。

<二>

接下来探讨一下理想中的友谊,用这可能的美好来安抚下“焦虑”的心情。

怎么理解真正的友谊呢?我的偏见是:无论哪种感情都是人们生存所依赖的某种生理或者心里上的需求,友谊也如此。那么,怎么算作是一份真正的友谊呢?在我看来,往简单地说,你会在某个时刻不经意地突然想起某个他,想象着他正在干着什么?虽然你们彼此选择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但仍然能够相互理解,并尊重他的选择;尽管彼此很久没有联系,但依然坚信对方心中仍会思念自己;理解他之所以不联系你,是因为不知该如何开始聊天的话题而不至于彼此感觉到尴尬;彼此会相互帮助,但却会在寻求帮助前先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好对方的处境,而不会“只顾个人得意,不顾他人损失”。这些话,说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是,我坚信如果是真正的友谊,这些又都是可以轻松做到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份真正的友谊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条件。

真正友谊不是物质或者利益上的迫切需求,更像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欢愉。说到精神,在此想说点题外话,很多时候我们不能谈到精神就认为那是很“虚”很“扯”的东西。如果我说,精神是一种极高追求,估计很多人看到这句就想开始骂娘了。我们不知不觉中被各种信息垃圾所误导,而这些误导甚至时时刻刻都在挑战我们的思维底线,一旦这些“误导”信息被媒体多次“推送”,我们无形中便在内心深处有了偏见和傲慢,比如:一提及“马克思主义”,就立刻断言这就是TMD给人洗脑。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哲学,尤其其中的辩证法,矛盾论对很多实际问题的解决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学会独立思考,不要用自己肤浅的见解来固化自我的高度,以致一生都可能过的的牢骚满腹,愤愤而终。

信息的共享,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而产生更多的美好事物。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信息流通的社会,其气氛是多么地压抑;同样地,在当今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每天都会被各种推送消息打断,人与人的亲近交流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冰冷的不同尺寸的屏幕所取代。在我看来,即使现在比较火爆的虚拟现实技术再发展几十年,假的终究是假的,只是做的更像“真”的罢了,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交流是不可能被完全取代的。

在我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情感交流中尤其以友谊的交流最为重要。因为只有友谊既能够保留几分距离,不至于像亲情那样太过亲近而缺乏神秘感;又能够彼此之间畅所欲言,不至于像结婚多年的夫妻一样缺少激情。当然,友谊的发展一般会有两种方向,一种是两人各自不断学习,一起进步,互相切磋,建立越来越深厚的友谊;另一种是一开始两人兴趣相投建立了友谊,但是由于两人的性格或者某些因素的变化,彼此进步的程度各不相同,慢慢地友谊便变淡了,虽然彼此都保留着曾经一起的美好记忆,但两个人之间的“差异”使双方渐渐没有了交集。

友谊的建立往往比较容易,但友谊的长久维持却比较艰难。往肤浅点讲,友谊的维持需要更多的“资本”,别人觉得你“有利可图”,你觉得他“有利可图”,彼此关系便可以维持,一旦资本不对等,随时都会“撕脸”。所以,又回到了一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究竟真正的友谊是怎样的?

注意:本站所有文章除特别说明外,均为原创,转载请务必以超链接方式并注明作者出处。 标签:个人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