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中国经济的地区化形势
admin 于 2011年03月10日 发表在 写点什么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在经历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生产总值一跃成为世界第三,然而中国国内经济实力自古至今,始终呈现着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依次递减的趋势,形成了“台阶式”格局,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格局的形成?本文作者认为,这种格局是经历过数千年的积累而逐步形成的,并且形成这种形式的原因可从地理位置、文明的交流、人力资源和其它方面来探究。

第一节 论地理位置

在中国东部由于河流的不断冲击,形成了地势平坦且极为肥沃的以平原为主的地理构型(如:华北平原),中部地区多为丘陵地带(如:四川),西部地区多为高原(如:黄土高原),这种地理上的差异导致了:①产品的种类的相异性;②交通运作的差异性。

产品的种类的相异性。东部地区以小麦,水稻等农作物为主的同时兼顾畜牧业的发展,而西部,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农作物只作为日常生活饮食中的一部分,不能够大量生产,两者相比,东部的经济作物就比较多样化,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

交通运作的不差异性。东部地区的有大量的水系,且地势平坦,这为他们交通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相比西部,有于多高山区,很多地方变得异常闭塞,而且交通工具只能使用牛等牲畜。

由于上面提到的原因,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西部地区的人们所生产的价值超过了消费(即:所生产的物品除用于交换其它需要的物品后,剩余了一部分物品),那么,他们该如何如何处理这部分剩余价值呢?只有更大的贸易往来(即:提供给足够多的物品,使之有交换的冲动),然而,闭塞的山中不可能提供更多的物品,所以,就需要建立一种西部与中部或东部的一种贸易往来。可是,由于道路的原因,他们不能够将物品运输出来,这样就产生了马帮,但地势和路途的原因使这些马帮不可能将大量的物品运输出来,而且这种交易只是一种物资的交换,而不是交换生产方式及生产经验;同时组成这些马帮的大多数人是山中的青壮年,远距离的交易使大量的劳动力远离了家乡,而物品的生产又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样就产生了很深刻的矛盾。在交通的不便性和这种矛盾的阻碍下,产品的贸易总体来说是失败的,当然产品的生产必将减少,分工难以形成,经济必然得不到有利发展.

对于东部,似乎恰恰相反.广阔的平原、适宜的气候、还有大量的河流,使生产的物资极为丰富,农业,手工业极为发达,交通的便利性,使他们不仅能和内陆,同时还能和辽东半岛、台湾等地区进行商贸往来.贸易的往来促进了人们追求的欲望,人们就会更加积极的去生产更多的产品;而且大量的商人聚集在此,进行大量的投资(人们就有可能得到先进的技术),渐渐地就产生了分工,当分工形成,就会使生产效率有了成倍的提高,再加上水运拓展的市场为产品提供了更多的销售道路,这样,水运和分工有机的结合,带动了东部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二节   论文明交流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内涵极为深厚的国家,自战国时期,便有了许多不同的流派,这种不同流派间的观点的差异,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在经历过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压迫下,中过传统文化到今天,就显得有点单一了,而且很多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儒教文化,其实,它还包括了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而在这几种文化中我主要强调佛教文化。

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时分为两个派系:藏传佛教(隋唐时期传入西藏)和汉传佛教(汉传佛教大约在东汉年间传入中国),经过西汉的数百年的统治,人们普遍接受了“君主至尚”,“君王即为天子,不可反叛,要无条件遵守君主队号召”等观念,在这些观念下,人们的精神倍受压迫,异常空虚,人们迫切需要一种信仰来寄托这种空虚,此时,对于佛教的传入,人们像是久逢甘露般欣然接受,佛教宣扬人们生前做好事,行善;而且强调:“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有了欲望,所以人应无欲无求地活着”,在这种宣扬下,西部地区的人们(那些迫切需要贸易交流,但却无法实现的人)所感受到的痛楚便有了寄托。“无所求”的思想,极大的阻碍了西部地区生产者的积极性。而且这种思想在西部地区一旦形成,由于交通的异常闭塞以及与外界难以交流,人们内心的天然抵制性等原因,另一种文化将很难被接受。这样,西部地区就在原本封闭的条件下,更加封闭。

东部地区在数百年或更短的时间里,由于佛教的传入,也肯定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冲击。东部地区的人们便面临着“无欲”与更加富有的生活之间选择的矛盾(即:思想与物质生活之间的矛盾),但由于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人们必然会选择原有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竞争观念,当然,这里指的并不是全部;我个人认为,对于东部地区与外界交流的过程上,必然要接触到其他的文化,而在这些文化中,也必然有很多种与佛教文化截然相反的,在不同种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也就导致了东部地区文化思想的多元化,正由于其多元性,当其受到某种文化冲击时,对于个体而言,其所受到的冲击是极小的,也就是说,对于个人来说,他可以任意的选择一种文化,所以对于整个东部地区,其文化的发展趋势仍呈现多样化,人们仍能够在这种冲击中找到准确的自我。

第三节   论人力资源

一个地区的发展,必然少不了人力资源的推动,众所周知,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源越廉价,开发商在这个地区的投资欲望也就越大,因为在这个地区投入与其它地区相等的资金的条件下,他能获得更大的利润;反过来,人力资源在此地区的合理配置,也将反过来吸引更多的人力资源的提供者。这也就是当今的 “城市带动农村,二者共同发展”的规律所在,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代,这种规律将会一直伴随着时代的脚步。

而恰恰在古代的西部地区存在着一些想走出封闭的有新想法的青年们,他们想追求更幸福的生活。东部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极佳的物质条件,吸引了他们的目光,这样就形成了劳动力的大转移,人口不断向沿海地带聚集。劳动力资源的不断输入加上交通的便捷,使更多的商人在此投资,这样,直接产生的结果是东部地区的整体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在沿海岸,形成一种“供求平衡,且不断增长”的非常友好的循环模式。

在影响因素中也有很多其他的方面。比如:中国古代的国库的收入,绝大部分是来自东部地区,这种对东部地区的高压迫性,无形中也可能充当一种动力(虽然是消极的)但人们为了生存,必然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去获得更丰富的物质;同时,对于西部经济还说,这种压力似乎是毁灭性。

在这里,我单独强调一下明朝到清朝灭亡这段时期,因为这段时期是中国闭关自守的时期,对于东部经济来说,可能会受到极大的冲击,可是为什么东部经济实力仍会强于西部?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由于在数千年里,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在本质上已形成极大差异,而且他们各自的经济发展在几千年的沉淀中,已形成了一个定局或固定模式。闭关自守后,虽然东部地区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相比西部地区来说,他们仍是“自由”的,他们的外在条件仍优越于西部,只不过这种差异在增长的速度上,有所减慢而已。

注意:本站所有文章除特别说明外,均为原创,转载请务必以超链接方式并注明作者出处。 标签: